闭角型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病因病理和临床 [复制链接]

1#

一、病因病理

1、中医病因病机

(1)年老体衰,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晶珠失养而混浊。

(2)饮食不节,劳伤形体,脾胃虚寒,脾失健运,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上归于目,晶珠失养。

(3)忧思暴怒,肝气上冲或肝郁化火,上扰于目,热灼晶珠。

(4)脾胃湿热蕴结,熏蒸于目,或湿热郁久化热伤阴,不能濡养于目,或阴虚夹湿热。

2、西医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晶状体老化后的退行性变,可能是环境、营养、代谢、遗传等多种因素对晶状体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氧化作用是引起白内障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常双眼患病,但两眼发病可有先后,严重程度也不一致。主要症状为眼前阴影和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晶状体吸收水分后体积增加,屈光力增强;由于晶状体纤维肿胀和断裂,晶状体内屈光度发生不一致的改变,会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由于晶状体吸收水分,晶状体纤维肿胀,因而注视灯光时有虹视现象;由于光线通过部分混浊的晶状体时产生散射,干扰了视网膜成像,一些患者会出现畏光和眩光。

2、体征

白内障的体征主要是根据眼科专科检查所见混浊形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如下三型:

(1)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cataract):最为常见,按其发展过程分为4期。①初发期(incipientstage):晶状体皮质内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空泡为圆形透明小泡,位于前后皮质中央部或缝合附近。水裂的形态不一,从周边向中央逐渐扩大。板层分离多在皮质深层,呈羽毛状。楔形混浊常见,位于前后皮质,尖端向着晶状体中心,基底位于赤道部,这些混浊在赤道部汇合,形成轮辐状,或在某一象限融合成片状混浊。散瞳后,应用检眼镜彻照法或裂隙灯下检查,可在眼底红光反射中看到轮辐状混浊的阴影。②膨胀期(intumescentstage):又称未熟期。晶状体混浊继续加重。由于渗透压改变,在短期内有较多水分积聚于晶状体内,使其急剧肿胀,体积变大,将虹膜向前推移,前房变浅,可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呈不均匀的灰白色混浊,在裂隙灯下仍可看到皮质内的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患眼视力明显减退,眼底难以看清。③成熟期(maturestage):膨胀期之后,晶状体内水分和分解产物经囊膜逸出,晶状体又恢复到原来体积,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晶状体混浊逐渐加重,直至全部混浊,虹膜投影消失。患眼视力降至眼前手动或光感。眼底不能窥入。④过熟期(hypermaturestage):晶状体水分继续丢失,体积缩小,囊膜皱缩,出现不规则的白色斑点及胆固醇结晶,前房加深,虹膜震颤。晶状体纤维分解液化,呈乳白色,棕黄色的晶状体核沉于囊袋下方,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上方前房进一步加深,称为Morgagnian。当晶状体核下沉后,视力突然提高。过熟期白内障囊膜变性,通透性增加或出现细小的破裂。当液化的皮质漏到晶状体囊膜外时,可发生晶状体诱导的葡萄膜炎。长期存在于房水中的晶状体皮质可沉积于前房角,也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堵塞前房角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称为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当患眼受到剧烈震动后可使晶状体囊膜破裂,晶状体核脱入前房或玻璃体内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悬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容易引起晶状体脱位。

(2)核性白内障(nuclearcataract):散瞳后用彻照法检查,在周边部环状红色反光中,中央有一盘状暗影。眼底检查仅可由周边部看清眼底。由于晶状体核屈光力增加,可发生近视。由于晶状体的中央和周边部的屈光力不同,形成晶状体双焦距,可产生单眼复视或多视。

(3)后囊下白内障(subcapsularcataract):晶状体后囊膜下浅层皮质出现棕黄色混浊,为许多致密小点组成,其中有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粒,外观似锅巴状。由于混浊位于视轴,所以早期出现明显视力障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