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角型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合买一栋楼, [复制链接]

1#

当我们睁开双目,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们在将来的某一天必然会走向衰亡,这是一切生命都不可违背的定律。

即使是所谓的长寿,也不过是延缓了那一天的到来罢了,可我们在真正的衰亡到来之前,身体会先意志一步一步地变得衰老。

青春难留,芳华易逝,等到年老以后,我们又该如何迎接衰亡?

找个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一个人默默地等待,亦或是约上三五好友,一起享受人生最后的安逸?

而在年,几位上海老人还真这么做了,他们拉上了几位好友,一块选择了抱团养老。

年,总共五十多位老人为了能够一起养老,通过集资买下了一栋双层小楼,在这里,他们在一块相互照应,相互陪伴,其乐融融,享受生活,纷纷表示比住在自己家里还要自由安逸。

然而啊,时间是一匹永远不会停下飞驰的骏马,一晃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曾经住在这栋楼里的老人都纷纷相继离开。

直到年3月2日,最后一位留在这栋楼里的九旬老人也依依不舍地搬离了这里,至此,这样一栋初衷只为养老的小楼最终关上了大门。

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呢?而在最终,这栋承载了五十多位老人美好回忆的小楼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这还得从头来讲。

01观念不和,何去何从?

在上个世纪末,上海有一位名叫浦逸敏的老人遇到了一个让她十分苦恼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几乎所有老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那就是自己的观念、习惯、作息等等与自己的儿女起了冲突。

虽然说我国传统观念便是“百善孝为先”,儿女们为了赡养老人,通常都会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方便照顾,可老人们操劳了大半辈子,只是为了让儿女们过的舒服一点,眼下看着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他们的心里会好受吗?

浦逸敏喜食清淡,每天只是简单吃点青菜,可她的儿子却与她正好相反,两人一向是吃不到一个碗,或许表面上看并无大碍,可时间一旦久了,难免会让人感到束缚。

而且,浦逸敏儿子家也不够宽敞,她的儿子为了让她得到良好的睡眠,通常会选择牺牲自己,把床铺整理出来给母亲睡,自己则是在沙发上挤着对付。

经常睡沙发导致浦逸敏儿子的精神状态比之前更加萎靡,浦逸敏看在眼中疼在心里,若是这样也就罢了,可偏偏浦逸敏的儿子非常孝顺,一句怨言也没有,反而还经常安慰她,这更让浦逸敏心疼。

她时常心想,若是有一栋其他的房子就好了,这样她就可以搬出去住,不用麻烦儿子了。

想法固然是好的,可真要实现又哪有这么容易?

如果出去住,肯定是得离儿子家近一点的地方,这样才能避免儿子担心牵挂,可要想住得近,就只能选择市区,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她又上哪去找这么一大笔资金呢?

这下子,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

然而,事情的转折总是来得那么的猝不及防。

年的某天,浦逸敏偶然间发现了一则房屋出售的广告。在上海嘉定外冈的葛隆村号有一栋双层小楼,前身为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但因为某些原因,他们决定搬迁,于是这栋小楼便空了出来。

而因为这房子在乡下,又没有保养好,整体比较破旧,所以这栋占地平米的双层小楼的售价只要5万元。

浦逸敏的心脏顿时扑通扑通的剧烈跳动了起来,她想要买下这栋楼,拿来给自己养老。

考虑到这栋楼内部实际面积很大,她自己一个人肯定是用不了这么多的,再加上为了给这栋楼增添更多些烟火气,浦逸敏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们。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老板眼中的好员工,对象眼中的好伴侣,儿女眼中的好父母等等,或许,也就只有在真正的好朋友面前才不会感受到拘束吧。

况且,大家相互也有个照应,儿女们会更放心。

说干就干,浦逸敏联系了自己的老朋友们,巧的是,这些朋友们早就有类似的想法了,只是苦于没有条件,谁不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于是有很多人都赞成浦逸敏的想法。

考虑到以后是一起吃一起住,于是,这群老人们决定采用“众筹”的办法买下这栋楼。

最终,她们筹到了这笔钱,在收到的筹款里,从10元,50元,到元,甚至还有人募捐了元。募捐的人里不仅仅有以后要一起住的老人,更有一些本来就没有打算住进这栋楼的老人,他们慷慨解囊,只为帮走过了大半辈子的老朋友们圆梦。

02互帮互助,其乐融融

买下了这栋楼以后,老人们个个都是充满干劲,活力十足。

为了让以后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他们一起商量着修缮了这栋楼,换地板,搭灶台,修厕所,隔出卧室,修缮门窗,每个房间也按照各人的想法一步步的调整。

终于,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以后,这群为生活,为儿女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园。

这栋楼被大家集体命名为慈舟养老院,寓意为慈舟共济,但因为里面的床位并没有到达养老院的标准数量,所以挂在外面的牌子上只是写着“慈舟养老院筹建办”的字样。

在住进去之后,考虑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兴趣习惯,作为发起者,浦逸敏给这个养老院制定了一些规则。

首先,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钞票,所以第一项规则便是关于费用问题。刚开始,每个老人每月都会上交一百元作为养老院的日常开支。因为浦逸敏力行节俭,很多老人也习惯了清贫的生活。

为了更加节俭,他们甚至找人在养老院的附近为他们打了口井,自己种菜,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社会给他们捐助了生活用品,再加上大家都节俭度日,长时间下来,他们存下了不少的钱,而这些存款最后都被大家捐给了红十字会等机构,光是8年汶川地震时,慈舟养老院就向四川灾区一次性捐献了6万元。

接着,是对于生活的规划,大家要在规定的时间吃饭,散步,收拾家务等等,平时需要用到的生活物资,由各位老人轮流去买或者靠子女来送。

如果有人生了病,浦逸敏会给他开药,其他老人则会帮忙做饭、洗衣、端水等等,生活倒也愉悦和谐。

这群年过半百的老人们就像是现如今的大学生们一样过起了属于自己的“宿舍生活”。除了平时在楼里享受悠闲,大家每隔一段时间还会进行旅游活动,更有不少老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

浦逸敏原本是一位中医,在住进了这栋楼后依然闲不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为附近的村民进行义诊,到后来,她甚至还被村民们奉为“活菩萨”。

而通过渐渐地相处,葛隆村的村民们也接纳了这群老人,因为这些老人基本上都受过教育,里面有医生、会计、工人等吃过国家饭的人,非但没有对村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反而经常帮助村民。

古人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于是,这一来二去的,村民们自然平时也就对养老院十分的照顾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