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角型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视医疗上市首日低开,眼科器械中间商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正规的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素有“银眼”称谓的眼科器械赛道,又撑起了一家上市公司。

12月12日,高视医疗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盘报价51.2港元/股,截至发稿,每股49.6港元,下跌.5%,市值为7.8亿港元。

眼科细分适应证繁多,不同的细分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设备或者药物来诊断以及治疗。高视医疗自年起便瞄准了这个赛道,成为中国唯一一家产品能够覆盖眼底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视光、眼表、小儿眼科七个眼科亚专科的眼科公司,产品组合包括项产品。

七个适应证背后,是庞大的患者人群。在年,45岁以上的白内障人数超过1.7亿人,近视患者人数超过6亿人,老花患者人数则超过4亿人。赛道市场规模也应声而涨,据相关机构统计,眼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由年的人民币78亿元,增长至年的人民币亿元,预计年将增长至人民币28亿元。

然而,看似繁华似锦的产品管线,实则多为代理、收购而来。年——年,销售经销产品分别收入9.86亿元、7.9亿元及8.11亿元,占据总营收的98.9%、97%及72%。自研产品的收入则略显暗淡。

这个自诩为“中国眼科医疗器械市场最大的国内参与者及总计第四大参与者”,也难逃二道贩子的指摘。那么,凭借逾20年的打拼,高视医疗能让二级投资者们青眼相加吗?

代理、收购两条腿走路

眼科医疗器械包括用于诊断和治疗眼科疾病的眼科设备及相关仪器、辅助器械和植入物,可分为眼科诊断设备、眼科治疗设备和眼科耗材。

由于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研发费用高昂且需要大量高端材料,我国眼科器械市场较为集中,有机构统计外资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技术先天优势落后于外企的情况下,高视医疗选择了一条更轻巧的路——代理与收购,招股书中也披露了这一点“就中国的销售活动而言,我们主要作为经销产品的经销商。”。

报告期内,该公司已与19家全球品牌合作伙伴合作,其中16家就其产品已订立独家经销安排,包括Heidelberg、Schwind及Optos。报告期内,高视医疗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的71.%、70.1%及66.9%。

上游依赖少数供应商的同时,高视医疗也依赖下游经销商。报告期内,超名经销商为公司贡献了总营收的一半,颇有点中间商赚差价的意味。

选择经销模式的同时,隐患业已埋下。如果这有限数量的主要品牌伙伴,扭头一转选择合作其他经销商或是创建自营渠道,高视医疗营收的大半江山便岌岌可危。

此外,如果产品有问题,它也要承担一定风险。年,该公司曾就三件经销产品作出三次自愿产品召回,原因为国家药监局所抽查产品的输入或输出功率与国家药监局的要求不一致,且外部标示与规范要求不一致。

显然,高视医疗意识到这一模式的弊端,年11月至年1月,高视医疗先后以50万欧元和1.71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泰靓%股权及罗兰80%的股权。两家公司都曾为高视的上游合作伙伴,泰靓为主攻人工晶体的荷兰厂商,旗下拥有多焦点人工晶体产品;罗兰则聚焦于电生理诊断设备,是一家德国企业。

收购之前,高视医疗不具备任何人工晶体及电生理设备产品的研发能力。两亿多欧元,便能将研发资源纳为麾下,不失为一笔好生意。“通过收购之后,公司接管了泰靓及罗兰的研发资源及平台,研发资源包括与区域折射及EDoF人工晶体有关的核心知识产权,及相关研发员工。”招股书中高视如此说道,接管了最为核心的研发资源,也让高视获益良多。

首先就是自有产品组合收入的提升,收购完成后,自有产品收入占销售产品收入的贡献由年的1.1%一跃攀升至年的28.0%。截至年6月底,比例更是高达29.5%。

其次便是商誉值激增,泰靓和罗兰入席之后,商誉值由年的万元增长至年的8.8亿元。最后就是拓展海外版图,泰靓及罗兰海外销售拥有77名经销商,对拉动海外业务增长至关重要。

收购并不是唯一解,自研也是一种出路。年至年,高视医疗的研发费用分别为万元、10万元及万元,占据营收的比例分别为0.2%、0.%、1.8%。今年上半年,在没有新并购情况下,高视研发投入万,超过年全年研发投入。

此次上市募资,研发更是被摆在首要位置。高视医疗介绍,所得款项净额的8.2%用于提高其研发能力及加速专利商业化,尤其是升级人工晶体产品,并提升眼科诊断产品的研发。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它已在中国注册十项发明专利及20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亦已在香港、欧盟及其他司法权区注册8项专利。

随着研发力度的加强,高视医疗或能摘掉“眼科器械二道贩子”的标签,走上一条技术驱动之路。

会成为眼科赛道中的比亚迪吗?

如以代工起家的比亚迪,如今凭实力在新能源汽车称王。高视医疗能否复制它的奇迹,成为眼科医疗器械中的比亚迪?

至少在营收还需要努力,商业化能力及现金流在寒冬下成为评估企业的金标准,受益于经销模式,年、年、年、年上半年,高视医疗分别实现11.07亿、9.62亿、12.98亿、5.78亿元。

以年的收入计算,该公司是中国眼科医疗器械市场最大的国内参与者及总体第四大参与者,市场份额占6.7%。它打通了眼科诊断设备、治疗设备、耗材等一众海外供应链,并且在国内搭建了超名终端客户的销售网络,其中包括超过医院及医院,覆盖了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域。

强大的销售网络是医疗器械巨头们的命门之一,与销售渠道保持较强黏性,可以在商业化上拥有较高的话语权,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壁垒。

政策暖意也逐渐释放,今年9月份掀起医疗器械涨停潮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的通知》,向面向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所有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发放贴息贷款,用于开展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医疗设备购置。

对于市场份额稳坐国内眼科诊断器械第一把交椅的高视医疗而言,也将在这场普惠的暖意中收获大甜头。

近年来收入稳步上升的眼科耗材,也逐步纳入集采范围之中。截至年6月0日,该公司四款眼科人工晶体,除LentisComfortEDoF人工晶体外,其余纳入地方集采目录。价格也从元——元迅速降落至元—元,几近腰斩。不过产品首年平均售价仅下滑8%至16%,集采对其价格只是擦伤,打开了销量增长的大门。随着集采降价陆续温和,眼科耗材收入也将保持乐观。

技术服务一直是眼科医疗器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高度复杂,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及售后维护,鉴于此,具备优质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企业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及盈利潜力。高视医疗在此耕耘已久,年已为中国第二大眼科医疗器械技术服务供应商,设备维保收入由年的1.07亿元增至年的1.61亿元。

设备、耗材与服务共同构筑了高视医疗的竞争壁垒,毛利率也在眼科赛道傲视群雄。业绩记录期内,毛利率由年的41.9%上升至年的45.%,在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48.7%。有投资者调侃道,“这毛利率高得一点都不像个经销商。”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高视医疗香港IPO引入2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约万美元股份,其中包括无锡视高、无锡高视及中德基金认购万美元、CLKiwi(由陈邦及李力分别拥有80%及20%权益,陈邦是是爱尔眼科的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认购万美元。爱尔眼科出手,也让投资者们更加期待。

敲开港交所的大门,只是第一步。未来高视医疗能否借助资本、时运筑牢研发实力,打开眼科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增量空间,仍待时间回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