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光
眼
青光眼是眼科中与眼压有关的一组疾病,其最终结果是可能导致失明。大部分青光眼患者都是慢性的,早期基本上没有任何症状。眼睛没有疼痛感,而且早期对视力几乎没有影响。当患者感觉到视野缩小时,青光眼就已经很严重了,基本上就是晚期了,甚至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了。我们称这一类青光眼为“盗取视力的窃贼”!所以,与其它眼科疾病相比,青光眼更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高危易感人群有哪些?
1
年龄
随着年龄增加,青光眼的患病率增加。一般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0.68%,50岁以上人群为2.1~3%,6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4%~7%。一般超过40岁,应该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2
家族史
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血缘亲属中有人患青光眼),患病风险明显增加。有明显青光眼家族史的患者其一级亲属的青光眼的发病率是12.75%,而普通人群只有2.3%。由此可树立筛查的目的性——对高危人群而非普遍人群的筛查。
3
近视
近视患者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高于视力正常者。
4
远视
远视患者因为眼球长度较短,前房狭窄,比视力正常者更容易患闭角型青光眼。
5
高眼压
高眼压是导致青光眼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统计学范畴的正常眼压在10~21mmHg。眼压高于正常但没有视神经损害,称为“高眼压征”,研究报道高眼压征患者未经治疗,发生青光眼的概率明显高于眼压正常者。所以,高眼压征患者应该加强随访,评估青光眼的风险程度,及时进行干预。
6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青光眼的危险性高于普通人群。
7
眼外伤
特别是伤后出现眼压高的人。
温馨提示
上述易感人群应定期(1~2年)进行一次眼科体检,以便尽早发现青光眼。当然,有这些危险因素也不必过度恐慌,“易感”仅代表患病风险比一般人群要高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青光眼。
青光眼筛查需要做哪些检查?
1
眼压检查
正常人眼压为11~21mmHg,若测量眼压大于24mmHg,则为病理性眼压,需进行详细的青光眼排除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11~21mmHg的正常眼压值是统计学概念,只代表了95%人群的生理性眼压值,所以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高眼压不等于青光眼”,表示高眼压患者中有“高眼压症”的存在,患者仅仅表现为眼压高,而没有青光眼症状;“低眼压不等于没有青光眼”,因为低眼压患者中也存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所以,对待眼压须灵活、谨慎。
2
眼底检查
目前最常用的器械是直接检眼镜。但是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眼底免散瞳数码照相的普及,患者可以在有条件的体检中心、基层眼科拍一张清晰的眼底视神经照片。然后通过有经验的青光眼医生对视神经照片进行读片,看是否有可疑体征,再进一步检查就比较容易在早期发现青光眼疾病了。
到了青光眼晚期,患者视神经严重萎缩。眼底照片上的视盘颜色变得非常苍白,视杯的凹陷特别大、特别深,甚至还能同时看到视网膜血管变得很细!
3
视野检查
视野检查是青光眼排除和诊断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它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青光眼对视神经的损害程度,了解青光眼的进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同时能够为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依据。
4
前房检查
通过裂隙灯检查或者眼前节照相可以采集周边前房深度的照片,青光眼医师针对周边前房比较浅的人群进行特定检查(房角镜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前节OCT检查等),就可发现具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危因素的患者,再对他们进行激光干预,防止视神经萎缩现象的产生。
各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点在“防”。
本文来源:医院
小卫和小薇,祝您健康每一天!
原标题:《别让它悄悄偷走你的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