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记者张晓玲
众所周知,跟人有关系的“环”有很多。头上戴的叫“花环”,手上戴的叫“指环”,眼睛戴的则叫“张力环”。
11月1日,记医院医院(医院)手术室,全程观看了张力环的佩戴过程。
医院眼三科主任张敏(左)实施青白联合和囊袋张力环植入手术
这是一位82岁的重度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患者,双眼视物不见,眼压高,角膜水肿,且囊袋松弛。主刀医生在患者全麻下对右眼实施手术,先做白内障,再放张力环,最后放人工晶体。15分钟的手术,最关键的步骤是新技术张力环。
“噢,这就是张力环注入器。”记者看到,配台护士打开外包装,取出一个像打肌肉针一样的针管,然后递给主刀医生。记者回头,睁大眼睛紧盯电子屏,似乎就那么“嘭”的一下,张力环放好了。
这台手术由主刀医生、眼三科主任张敏及其助手李森共同完成。问及为什么要放张力环?张敏团队告诉记者:“加固眼球形态,促进视觉恢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项新技术的专业名称是“晶体张力环植入术”,年6月17日由张敏团队实施,为渭南市第一例。截至目前,共开展了40例,主要适用于眼部外伤晶体半脱位、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
该技术的优点是什么?增加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安全性;术中晶体脱位、嵌钝,减少玻璃体流失;维持晶状体囊袋圆形轮廓;防止人工晶体偏心;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和移行,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该技术是如何实施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张敏团队坚持网上学习不间断,在一场北京举办的眼科学术会上,“晶体张力环植入术”引起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