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七月的金鸡湖畔,和天气一样热力四射的是“非凡园区”对人才的迫切渴求。
作为苏州举全市之力打造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一年一度的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即将拉开帷幕,这场“人才盛宴”已成为苏州招才引智的“金名片”。而在苏州工业园区分会场的舞台,13年来,一场场创新“大戏”轮番上演,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成果涌流、创新活力迸发,成为园区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的最生动写照。
扛起光荣使命、建设创新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关键在人才。当前,苏州工业园区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紧扣“一区两中心”建设,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为全力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工作品牌贡献“园区力量”。
创新人才引育
激活区域发展“一池春水”
从“低洼农田”向“创新之城”华丽蝶变,让“现代工业”与“绿色生态”和谐共生,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重大跨越……历经28年的不懈奋斗,苏州工业园区已然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翻开园区的发展篇章,“人才”这一关键词力透纸背。多年来,园区走出了一条紧紧依靠人才、充分用好人才、尊重爱护人才的发展之路,抓好人才这个“战略资源”“关键变量”,将其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片2英寸直径的白色半透明、塑料质感的小圆片,看似不起眼,却是个实打实的“节能利器”。在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氮化镓晶片展台前,公司董事长、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徐科说:“如果中国寸的电视机都换成用氮化镓,一年大概能节电9亿千瓦时。”
人才的不断涌现,源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前瞻布局。16年前,徐科初来园区时,这里正在布局纳米技术产业,联合中科院成立的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奠定了园区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基础。徐科就是纳米所最早引入的高端人才之一,当时他已掌握氮化镓的制备合成技术。落户第二年,在纳米所的支持下,徐科组建团队创立纳维科技,专注于氮化镓单晶研发。年,纳维科技正式推出自主研发的氮化镓晶片,在氮化镓晶体结晶质量与块体材料电子迁移率等综合指标方面均步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全球第7家、我国首个具备氮化镓晶片生产能力和批量供货的公司。
“园区有着丰富的上下游产业链业态,集群式的发展让企业有着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园区尊重人才、尊重科学,能够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数十年如一日陪伴企业成长,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一路走来,徐科感慨万千。如今,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院长,该研究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而园区则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并出台了专项政策,聚四方之力为人才服务,加快中心建设。
在苏州工业园区,像徐科这样落户园区、扎根园区的人才还有很多。他们成长的背后,园区优质的引才育才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选择加码园区、深耕园区。立足产才融合发展,园区构建“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创新集群”的发展格局,激活区域发展“一池春水”。
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明。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引育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名,其中创业类占全国的7%,省双创人才(团队)名,累计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万人,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被中组部确定为人才工作联系点。
在招引人才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不遗余力。以驿站引才,在日本东京、新加坡等全球大城市、重要节点设置15家离岸创新中心,通过开展投资系列沙龙、创业故事分享等,变人才招引为投资促进;以赛引才,连续举办10年的“金鸡湖创业大赛”加载青年专场和细分行业赛,遴选全球优秀投资人和企业家,累计吸引余个海外项目回国创业;以才引才,采信各类领军人才在本行业和关联行业中举荐人才,同时做细哈佛、斯坦福、牛津等大学校友联合体……今年以来,园区加快推进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一区两中心”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园区也加快人才配置市场化,在全球坐标中引聚一批能推动“一区两中心”建设、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
引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行走在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上,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这条路上,汇集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一大批知名高校,各类人才在这里云集。数据显示,园区已先后引进33所中外知名院校,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将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产业促进等方面推进科教协同发展。
做细做实服务
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今年初,苏州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力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工作品牌,在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中,苏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实现梦想。苏州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亲商服务的优势,多措并举构建人才成长生态,以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在园区,我感受到的是静心的营商环境和暖心的人才服务。不需要的时候耐心守候,需要的时候贴心服务,我认为这才是政府与企业之间良性的关系。”年,来自华兴致远的“省双创人才”王新宇在参加完苏州国际精英周活动后,便决定将企业核心团队迁至苏州园区。随后的3年时间,华兴致远自主研发的动车组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动车组受电弓安全检测系统等在国内的高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公司于年上市更名为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说在园区的第一次创业是一种偶然,那么再度携手一定有着必然。年,王新宇毅然在园区开启二次创业,成立苏州极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机器视觉领域的数据、技术和产品研发制造。仅一年时间,公司就实现了自主驾驶、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在农业植保专用于工业级无人机上的应用,可全自动化地进行植物农药喷洒。眼下,全球首批自主型全域智能感知植保无人机已经从园区出发,“飞”往世界各地。
暖心服务不仅体现在营商环境上,还体现在苏州工业园区系统布局金融服务、畅通人才评价通道等方面,让人才安心留下来扎根创业。
把优质金融服务送到人才身边。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吸引着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投入。盈利周期较长是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生物医药品种从临床前研究到上市,一般需要5至10年时间。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对资金和资本的需求,园区在政策扶持外,充分发挥国资公司元禾控股对各类基金的引领作用。自年起,元禾控股便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全面布局投资,并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一起利用国际化的产业资本,推动园区一批创新企业快速成长。资本的认可为企业的创新力写下了最真实的“注脚”,在元禾的示范带头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全球领先及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