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投资是个艺术活儿
李文 艺术投资 三大派
目前的国内艺术市场上,业内行家、金融资本和企业收藏是最主要的三股参与力量。其中 行家 仍占据重要位置,有些坚持收藏三四十年的大家,在收藏上已自成体系,像十分知名的佛像藏家其好友二人收藏的佛像已占到国内精品佛像收藏数目的一半以上;古典家具、近现代书画作品的收藏也较为流行,并在各自领域里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流派体系。这些传统形式的收藏家秉持天然的收藏爱好、精神追求和对古物的保护心态,多不显张扬,但确已形成一种庞然规模和收藏文化了。 近年来,在艺术品市场上如日中天的新兴力量则是来自新富阶层和金融资本的风起云涌。毫无疑问,盈利是金融资本积极进入这一领域的主要目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为实现此目的而做出的各种努力,例如包括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在内的产品开发和艺术品交易所等创新制度,这些都为顶尖富人之外的客户群体开辟了投身参与艺术市场的机会。 此外,充裕的资金流动性也带动了艺术市场的繁荣活跃。2010年6月3日,保利5周年春拍会上,北宋书法家*庭坚大字行楷书《砥柱铭卷》以4. 3 6 8亿元的成交金额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史的新纪录。国人显然对这个惊人数字还无法适应,一时间争议之声不绝。在国内,艺术品身价迈过 亿元 门槛的现象不过才刚刚开始,去年更是壮观,而在国外艺术市场领域并不稀奇,例如全球最贵的一幅画作是杰克逊。波洛克的《1948年第5号》,拍卖成交价为1.4亿美金。 小到过亿元的《砥柱铭卷》,大到众多艺术品价格的普遍虚高,这种困惑现象还要通过金融资本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推动来进行解读。在这一领域里,艺术概念和艺术价格的衡量不能脱离艺术价值的属性。加之近年来国民财富的增长,富人财富的增多也给收藏市场带来更大的成长空间。此外,从家族财富传承的角度,除了增添家族文化氛围的厚重感,艺术品收藏还扮演着避税节税的重要角色。 企业收藏正成为艺术品收藏领域的一个新热点。一方面,合理的收藏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大型企业的一些收藏行为是作为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逐步发展起来,例如建立企业博物馆;也不缺乏为避税而将企业资金参与艺术品投资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家感觉到做实业的辛苦,积累到一定资产后逐步增加对收藏的关注,而把实业彻底放下专心做收藏的也不乏其人。 目前国内收藏界渐起一股新风尚 将流失海外的文物收回国内的爱国主义举动,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20 0 9年蔡铭超(微博)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8亿元拍下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的事件。而此前,他就曾以亿元拍回一尊明代鎏金佛像,面对众说纷纭的报道,他坦诚说, 我希望大家能多关注这尊流落境外数百年的国宝回来的意义,而不是我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