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和血管一样,都有可观测的内压。眼球内的压力就被称为眼内压或眼压。正常的眼压对维持眼睛的视觉功能很重要,可以保持眼球的外形、眼球屈光成像系统的光学特性、眼球内的血液循环等。一般来说,正常眼压在10~21mmHg,当眼压超过个体视神经可承受的限度,会造成视神经萎缩和视功能损害。此时眼睛就会生一种病——青光眼。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早至中期的慢性青光眼基本上完全没有病征,不少患者到病情发展到后期才发现,死去的神经细胞已无药可救,青光眼是一种主要是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的临床征群和眼病。从字面上看,所有类型的青光眼都会出现病理性眼压升高。但是,病理性眼压升高并不以正常眼压区间的上限21mmHg为界限,只要眼压超过个体视神经的承受范围,就叫病理性眼压升高。“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是青光眼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患者24小时眼压都没超过21mmHg,它也曾被称为“低压性青光眼”。虽然这类青光眼患者的眼压不高,但因超出了个体视神经所能承受的压力限度,同样会导致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一定要引起重视。由此可见——眼压不高不一定不是青光眼,眼压高不一定就是青光眼。眼球内产生压力的来源,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房水”,在正常情况下,房水的产生和流出是平衡的。这样,眼球就能维持稳定的眼压。若房水排出受阻,就会在眼内越积越多,因眼球壁的限制,眼球扩张能力有限,眼球内的压力就会越来越高,出现眼压升高的情况。此外,有些人眼压偏高,随访了好几年,视神经都没有发生问题,虽然眼压高于正常水平,但没有视神经损害,这种情况被称为“高眼压症”,无需紧张。也不能放松警惕,高眼压是导致青光眼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报道,高眼压症患者未经治疗,发生青光眼的概率明显高于眼压正常者。所以,高眼压症患者应加强随访,评估青光眼的风险程度,并及时进行干预。眼压与血压一样,一天当中会呈动态波动。由于眼压昼夜波动和节律性,单次测量无法及时、充分发现眼压变化,需根据24小时眼压监测制定个性化的降眼压方案。尤其对于一些白天眼压控制良好,但视神经、视野损伤进行性恶化的患者,因为视野较差与24小时眼压峰值较高和眼压波动较大显著相关,治疗青光眼的目的就是维持24小时眼压的昼夜平稳。也就是达到青光眼患者的“靶眼压”。什么是“靶眼压”?青光眼的治疗最终目标是保存现有的视功能,稳定视神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使视野的损害不发生进一步恶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治疗青光眼时应将眼压降低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个范围内的眼压能够阻止或最大程度地延缓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迸一步发展。这一眼压范围的上限被称为“目标眼压”,又称靶眼压。需要强调的是,同一患者的靶眼压水平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随访所得到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变化,来确定眼压控制是否达到目标。若损伤有加重,排除其他危险因素后,靶眼压可能要进行调整。因此,所有患者都应遵照医生的嘱咐和要求定期随访检查。以基线眼压为标准(未用降眼压药物时的眼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早期:降低20~30%
进展期:降低40%
正常眼压型青光眼:降低30%
高眼压症:降低20%
根据病程和视功能制定不同的目标眼压
POAG:早期:14~18mmhg
进展期:15mmhg
晚期:10~12mmhg
需要补充的是:通过治疗来力图达到目标眼压时,还应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