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年,科技的进步为青光眼的治疗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就此话题,在第九届世界青光眼周期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王宁利教授接受了中国经济网的访问,为患者讲解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新服务。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技术的更新,给患者带来哪些更好的服务?王教授:青光眼的技术、理论包括设备的更新在最近五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青光眼是个非常缓慢的疾病,不易察觉。我们的眼睛里一共有万个神经元,如果有40%丢失了,也就是40万丢失了,这时候患者才能感觉到。如果这个时候诊断为青光眼,其实疾病已经拿走了患者40%的神经元。
所以,我们希望能更早的发现青光眼,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现在由于技术的进步,完全可以做到。
比如,我们可以对眼底,就是眼睛里边视网膜上的神经元做活体的检测,它可以对我们视网膜一层一层的进行扫描,我们可以对神经元所在的那一层和它的神经纤维进行测量。
这个测量是非常敏感的,比我们检查视野要敏感得多得多。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在患者自己感觉到视野损害或检查出视野损害前发现青光眼的变化。
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有哪些新进步?王教授:青光眼的治疗有很多手段,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但是现在随着好多药物的诞生,青光眼患者用药物治疗的比例越来越高了,甚至达到40%、50%。很多人通过药物治疗就能控制病情的发展。
比如我们讲到了有一种叫做前列腺素的衍生剂的药物,这个药物是青光眼治疗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会让我们的眼压、降压的幅度、安全性以及舒适性都达到了一个最好的水平。
然而是药三分*,药物都有*副作用。现在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不用这种药来点眼,而是把药做成一种缓释的制剂,直接放在眼睛里面去。
据国外的临床研究发现,一次植入这种制剂的有效期可以保持3个月到半年,这样又给青光眼患者的药物治疗带来了一个新的革命。减少了副作用,减少了用药的次数,患者的依从性也大幅度地提高。
我们期待着这样的药物能够早点上市。
青光眼手术有哪些新的进步?
王教授:青光眼的手术一般我们都叫做小梁切除手术,简单说就是一种造瘘手术,把眼睛里面多余的水引流出来。但是它有个问题,这个手术是眼科手术中的并发症最多的手术之一。
所以现在有些患者惧怕手术,就连眼科医生也对青光眼手术抱着几分担心。
这几年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有一种新的概念,就是手术不造瘘,把原来堵塞眼内防水流出的通路重新打开,这种手术这几年的发展非常快。给那些不需要把眼压降得很低的病人带来了福音,而且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传统手术的并发症有哪些?
王教授:传统手术的并发症要比新手术的并发症多,传统手术的并发症最大的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重新打这个通道,它流出的水过多了会怎么样?那眼压就太低了,眼压太低我们眼睛就出问题了;还有一个,这个通道做好了,我们的眼睛还要自己去修复,通道又堵塞了,手术就失败了。主要是这两个并发症。
作为家属,如何帮助患者?
王教授:中国青光眼患医院,医院承担的事和不医院承担的事,医院来了。这就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成本。
其实很多事家里可以做的,比如测眼压。如果有一种家庭装的眼压监测仪,大家可以在家医院的管理网站上,由医生告诉你它控制得好与不好,医院。
但是这种家庭装的眼压测量仪现在还没走向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如果成熟了这一天肯定会到来的。
另外一个就是,家里人要帮助青光眼患者建立信心。过于悲观或过于乐观,都会导致青光眼的治疗不及时,而导致失明。家人要更多的在情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