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我现在帮你把眼罩拆了,看得到我吗?”
老人:“现在眼睛明亮了。”
这段对话,是韦淑玲和她的同事们在云南鲁甸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年11月3日,《东西部扶贫协作眼健康医疗帮扶框架协议》签订,医院眼科为帮扶点,捐赠万元的眼科设备建设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
东莞市先后医院行*部主任韦淑玲带队,由主治医生陈奕辉、邓国涛、刘祥开等医生和护理骨干人员组成的团队,长期驻扎在鲁甸。
化身“光明使者”
“你只要看到一个病人跟你讲,我现在看得好清楚,谢谢医生,这已经是我们最值得骄傲开心的事情。”韦淑玲这样说道。
时间追溯到年的8月,当时,韦淑玲所在的东莞光电科学院收到邀请,希望他们的专科力量能来到鲁甸县,把整个县的眼健康水平提升起来。如今,他们一共派了三位博士、两位副主任医师、两个护长,还包括韦淑玲一直长期轮流到这边来。
乐红镇徐家寨子,韦淑玲和同事在巡诊路上
接受采访当天,诊疗中心来了许多病人。本来预计30人左右,结果来了80多人,但韦淑玲却说“看我们肯定会把他看完,无论看到几点。”
自帮扶以来,韦淑玲最大的感触是,眼睛的问题阻碍了这个地区的发展。
“眼睛的问题限制他们的劳动力。限制劳动力的同时又限制了家人的劳动力,这样子,就是穷上加穷了。你解决了他一个眼睛,他能有一个自主的生活照顾能力,然后家人的双手就可以解放出来去创造更多的劳动力。”
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据了解,鲁甸县有50多万人口,白内障的人群基数特别大。但另一方面,很多群众出行比较困难,当地也仅有两名五官科医生,没有专业的眼科医生。韦淑玲他们就想着把眼科服务辐射到各个乡镇卫生院的中心卫生院里面去。
除此之外,她还想把技术留下,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韦淑玲和她的同事们回访之前动过手术的老人
在以前,医院如果遇到青光眼的病例,会帮病人开转院证明让他去昭通寻求治疗。但是东莞团队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我们不单只是帮扶你的技术,在这里做完就走了,我们还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要把这种技术把这种专业的东西带到这里来,一步一步的教他们去开展。”韦淑玲说,现在这里连青光眼的手术都能开展,已经不需要转院了。
面对心脏疾病,义无反顾
作为一名从东莞跨越千里来鲁甸帮扶的眼科医生,韦淑玲在这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年10月27日,韦淑玲结束第16次驰援鲁甸的工作后,在准备回莞的飞机上突发心脏疾病,生命危急。
(韦淑玲躺在病床上)
当时,她做完手术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问手术医生“我还能去云南扶贫吗?”
医生问她为什么一定要去,韦淑玲说:“这是我一辈子可能都会记得的事情,既然已经开头了,我就一定要把它做好,我不能中途而废。”
结果,手术后不到两个月,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鲁甸支医一线。
“其实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已经忘记了,只是后来等到他们送我去急诊的医生,他告诉我在中间这个过程,我才觉得有点后怕。”韦淑玲后来回忆道。
实际上,帮扶本来只持续到今年9月,但是韦淑玲觉得,大家已经帮出了感情,这个项目是帮扶完了,但他们的帮扶并不会到此结束。
截至年底,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已为鲁甸县2万多名群众进行了门诊服务,完成各类眼科手术台。
这条追光之路,仍在继续。
更多资讯请进群分享
群聊超过人只可通过邀请进群
请添加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