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COS全体大会上,首都医科医院王宁利教授对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进行了介绍,针对此发病机制,提出可能的治疗策略。
开角型青光眼病因不明,存在进行性、特征性视神经和视野损害,最终会导致失明,是最常见且不可逆的神经性致盲眼病。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63%~83%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病率逐渐升高。由于该病检出率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开角型青光眼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视觉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王宁利教授带领的团队首次通过前瞻性研究发现,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颅内压及球后脑脊液压力偏低,该发现回答了“正常眼压性开角型青光眼为何发生视神经损害”的问题。通过该前瞻性研究还发现,高眼压症患者颅内压偏高,使眼颅压力梯度维持正常,该发现回答了“高眼压症患者为何不发生视神经损害”的问题。此外,他们还首次发现眼颅压力梯度(而非单纯眼压或颅内压)与青光眼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密切相关,该发现回答了“为何眼压控制正常患者的视神经损害会进展”的问题。
王宁利教授带领的团队通过开展灵长类动物实验,首次证明持续低颅压状态可导致青光眼样视神经损害。通过实施啮齿类动物实验,首次证明眼颅压力梯度而非筛板机械性变性造成视神经损害,并且发现该损害可沿视神经波及全视路。
基于上述研究,王宁利教授等提出眼颅压力梯度增加导致视神经损害的学说,该学说的内容包括:①眼颅压力梯度增加,②线粒体耗竭/动力蛋白再分布/神经元凋亡,③与筛板变化所致机械压迫无关,④压力梯度方向为中心向周边/眼向颅。
请将您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通过《眼科学大查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