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全球第一大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它有多重要,我在此不多做强调。就凭堂而皇之存在每年一次的“世界青光眼周”,您细品,是不是不明也觉厉?是啊,你听到过有哪些疾病能让专家教授们煞费苦心的称之为“某某病周”?似乎独此一份。
今年的3月7日到13日是世界青光眼周,我觉得该写点啥,以对得起那些倡议“世界青光眼周”的前辈。想写的内容实在太多,思来想去,就从我在门诊常听到的一些问题说起吧。今年青光眼周的主题是“视野不丢,生活无忧”,我就先聊聊视野。
在门诊不少患者听到自己可能得了青光眼后觉得不可思议,经常这样问我们:大夫,没搞错吧,我视力好的很,怎么可能得青光眼呢?记得我博士毕业刚上班那会儿,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碰到一个急匆匆来门诊要求验光的中年男性患者,我给他做完基本眼部检查后告诉他,您很可能是青光眼(其实,我已经认定他是青光眼病人了,只是大夫一般不愿意把话说满),除了验光一定要查视野、做立体眼底像,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这些检查手段现在看来不算高新,但在90年代,国内只有医院才同时拥有这两项检查设备。我正庆幸这个病人有福气,医院遇到了专业的大夫,歪打正着发现了大问题,没想到,病人上下扫了我几眼,看样子是觉得我还属于*毛丫头小大夫可信度差那个级别,很坚定地说,我带上镜子视力很好,眼睛没毛病,只想验光换个新眼镜,不想做其他检查。我再三解释,视力好不代表眼睛没病,如果今天没时间,可以改天来查,但近期一定要查,一直不管可能会失明,就差求他了。最后的结果很让我气馁,他露出一副你吓唬谁的神情离去,而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哥。
好多人觉得视力好就是眼睛好,其实这样看问题至少很不全面。视力只是视功能的一小部分,视功能还包含视野、色觉、立体视觉、对比敏感度等多个方面,这些功能让我们能全方位的感知这个复杂而又缤纷美丽的世界。其中视力和视野是最基本的视功能。视力是我们看东西时的清晰度,视野是向前看时眼睛的余光所能看到的范围。具备好的视野和好的视力同样重要,都是人作为个体能在残酷的自然界中存活的基本条件。青光眼首先损害视野,表现为能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到晚期才会引起视力下降,最终导致失明(下面的示意图模仿了青光眼病人视野损害的过程)。晚期青光眼病人视野范围很小,因为看不到周围的物体,经常磕磕碰碰,过马路时也因看不到两边来往的车辆而险象环生;如果不知情继续开车有可能因为看到的范围小而发生交通事故,非常危险。而这时候,患者的视力可以相当好,达到1.0甚至1.5,所以仅以视力好坏来判断眼睛是否有病是非常不科学的。
青光眼视野受损过程模拟图
当然,由于人有两只眼睛,双眼的视野可以互补,一只眼轻到中度的视野缺损可以被对侧眼相对正常的视野所掩盖而很难被觉察,而大部分青光眼病人除了视野损害,没有其他明显的不适感,所以当双眼视野损伤严重到患者都能感知到而来就诊时,病程常常已经到中晚期,非常可惜。
为了严谨一些,咱们还是让数据说话。我国的多个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约为2%,也就是说个人里就可能有2个是开青患者,而这些病人中90%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即使是在北上广这些医疗资源很丰富的地区,情况也基本如此。这还没有算上另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科技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些结果是不是大大出乎您的意料?
实际上临床中也有一些早期就能确诊的病人,他们多是体检发现或者因其他眼病就诊时被细心的大夫偶尔发现的,也有少数是患者担心自己眼睛有问题专门去眼科就诊时诊断的。所以,一方面我们眼科大夫会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发现潜在的青光眼病人,另一方面,如果您从来没有很正规的做过眼部的检查(包括体检),年龄又在40岁以上,您应该到眼科就诊。如果您有青光眼家族史、或者为高度近视患者,或者有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偏头疼等全身问题,也要警惕,这些都是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如果医院,不妨分别捂住一只眼,看看单眼向前注视时余光中是不是有些地方比其他部位发暗,甚至有看不到的区域,如果有这些情况一定要尽快就诊。这样才能尽早发现青光眼,而绝大部分早期青光眼病人经过合理的治疗都能终生维持有用的视功能,从而真正做到视野不丢,生活无忧。
今天有关视野方面的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眼科大夫在门诊遇到的和青光眼相关的问题还很多,以后咱们再慢慢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